苏州心语工作室

地点:苏州市南门东大街18号

电话:13862085538

海外大师:解读最难回答孩子的问题--上

发布日期:2017-04-10 08:04:59  点击量:656   信息来源:原创

引子:

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觉得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很难与孩子去解释。

于是,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我们都会选择去回避。

其中的三个话题,离异、生死、战争,来自比利时、瑞典、意大利的心理学家与作家都分别有所解读,那么身为国际精神分析大师的马龙·曼奇尼教授如何解读?

嘉宾简介:

马龙·曼奇尼,国际精神分析师,团体治疗分析师;意大利罗马马尼大学心理学、哲学与艺术博士;瑞士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意大利分会(AIPA)成员;美国国际生物能分析疗法学会(IIBA)意大利社会生物能分析组(SIAB)成员;意大利罗马新科考勒大学心理咨询与心身疾病精神病学以及精神性肿瘤学特邀学者;罗马杰米里医院心理咨询师。搜狐母婴金牌自媒体人,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特邀国际督导师。

话题1:关于丧失

背景:丧失,是人生重要的主题之一。对于孩子,这种丧失,会有多种,父母离异,一段伙伴关系的破裂……而对于家长来说,离异,夫妻感情破裂,这似乎是最难面对孩子直言的问题了,大家不都是说“好的夫妻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吗。所以,当孩子问起:“为什么爸爸不回家了?”、“爸爸不要我、不要妈妈了吗?”……你怎么面对孩子无辜清澈的眼神?

搜狐母婴: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怎样一种情形?

马龙:

父母离异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是幼儿期还是儿童期。其次,父母的分离是哪种性质的分离。显然,年龄不同父母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但分离的性质也会让简单的情况复杂起来。

年龄的问题很简单,不幸的是仅仅从理论上来讲简单。如果孩子太小,比如七八岁以下,父母不应该有任何分离。我们必须考虑孩子的心理状态,并考虑由此产生的世界观。新生儿对世界一无所知,最初的几年内,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世界的接触更多是基于幻想而不是成人眼中的现实。但也必须承认,这些幻想恰恰来自对现实的一些知觉:因此很明显,新生儿的世界里,父母是同一个身体上生长出的两个肢干,而“他们”构成了他的整个“意义”世界(基于心理学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因此在幼儿的眼中,父母的分离会将他的整个世界粗暴的扯开:一切都和过去不一样了。世界的稳固性被完全毁坏。另外,幼儿由于无法分辨自己和周遭世界,他们的身体也能感受到破碎感,这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可想而知。综上所述,我给低龄儿童父母的唯一建议就是:在孩子七八岁之前不要分离。西方有种说法“在家中分离”,8岁前,父母可以尝试这样生活。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我们生活在繁忙现代大都市中。况且,忙碌,有时候让两个相爱的人都无暇共度时光。身为父母,需要我们为孩子而放弃一些。

搜狐母婴:尽管如此,离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须发生的吧?我们如何向孩子解释?

马龙:

另一方面,和生活在“地狱般的家”比起来,“父母离异”是一个更好的主意。当婚姻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父母是可以分开的。重点在于父母对待离婚的态度。不幸的是,很多人的离婚最终会演变成相互憎恨,复仇的欲望战胜了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他们不听从别人的建议,于是孩子就变成了悲剧的无辜受害者,而父母们却对此浑然不知。

如果离婚的是一对人格相对稳定的夫妇,他们必然始终铭记自己的职责以及对孩子的爱,分手后也会互相尊重。他们明白无法共同生活只是因为性格不合或某些其它原因,因此他们彼此并不怀恨在心。当然,夫妻中的一方移情别恋也是离婚常见的原因之一。被抛弃的一方常常很痛苦,让他们理解“被抛弃”这一现实很难,我强调,真的很难,于此同时,他们又什么都做不了。夫妻一方出轨常常意味着“夫妻关系”运转不良,也许两个人都胆怯去承认和面对一些问题(或者至少出轨一方如此)。如果双方都回避问题,抛弃的责任就不仅仅属于所谓的“背叛者”了。很显然,只有即将或已经离异的夫妻才有意愿和孩子谈分离。他们可以直白的告诉孩子父母的生活已经不同了,因此他们最好能分开生活。请父母一定要确定的告诉孩子:即便离婚了,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没有改变,他们还像以前一样深深的爱着他/她。对孩子来说,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父母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

当然,单纯用语言表达是苍白的,父母必须把这些话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当孩子有需求时,必须能见到另一个不在一起住的父母。如果这一点可以做到,离异的伤害就获得了良好的处理。当父母不能立即达成共识时,就需要依赖法庭的判决了,但遗憾的是判决对儿童利益考虑欠妥之处比比皆是。父母心中必须警钟长鸣:对青春期以下的儿童,与父母完全(或几乎完全)的分离将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

问题在于:有多少夫妻能够做到呢?据我所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其他人呢?不幸的是,其他人不会听取这些建议,或仅仅把这些建议当做不切实际的理念而已。与此同时,高离婚率让大量的儿童演变成受害者。我认为每一个声称自己爱孩子的人都需要慎重的反思一下。比如,如果你是一个被幼稚的丈夫背叛的女人,我将对你表达我最真挚的关切之心,但我仍然希望你最好不要对孩子讲太多父亲的坏话:一个坏丈夫也能是一个好爸爸,并且孩子非常需要他。真的,孩子不能成为“孤儿”。

话题2:关于生命与死亡

背景:关于生老病死中“死亡”这一解释,做父母的很难找到最合适的说法,但家中宠物的死亡、植物的枯萎、动画片中也常会出现关于死亡的情节,是避讳不了的。在我们参加葬礼、祭拜祖先、追悼故人时,孩子也会问。比如家里老人去世。孩子会问,爷爷去哪里了?家中的宠物死亡。孩子会问,小兔子怎么不起来陪我玩了?还有孩子会很伤心地说:妈妈,如果你有一天死了(或我死了)怎么办?除此之外,也许你没有想到,人生的主题,也是孩子所关注的。

搜狐母婴:父母在回答孩子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时,最应该关注什么呢?

马龙:

让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察:父母身体力行让孩子获得的教育远比语言多。我的意思不是说他们模仿成年人,虽然模仿经常发生,也是获得行为的一种方式;但孩子更多的是在吸收家庭的氛围。因此,父母在回答诸如生死这样的大问题前请思考一下:“我或其他家人怎么看待死亡?”。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如果持有这样的态度,成年人不管说什么都是在向孩子传递自己的焦虑和悲伤。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平和的生活着的孩子、被平和的人环绕着的孩子并不惧怕死亡。他们的悲伤仅仅来自和逝者的分离。比如他们会为宠物的死亡而痛苦。事实上,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才会恐惧死亡。

搜狐母婴:如何与孩子探讨这个话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马龙:

那么,怎么和孩子们探讨死亡呢?请让我用一个看似矛盾的方式回答——用和成年人探讨死亡的方式。重点在于:死亡是什么?惧怕死亡的人(就像我说过的,很多人怕死)觉得死亡是敌人,一个迫害他们的,由虚无变幻而成的黑暗怪兽。大家能意识到这些幻想已经有些轻微病态了吧。其实,它们只是是童年幻想的复苏。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童年幻想中的怪兽不是死亡而是母亲的黑暗面。这一点由于版面问题我在此没有办法详尽解释了:我只能说小孩子觉得母亲有两面;一面明亮甜美,一面黑暗可怕:所有童话中巫婆和食人兽的意像正是来自于母亲的黑暗面。惧怕死亡的成年人将古老的幻想无意识的转移到了死亡的意像上。

而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完结,它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件事。当其自然发生时,也就是说在长久而富含深意的生命尽头,我们可以在完全的平和与安宁中迎接它(我更喜欢说“经历它”)。我个人知道几个这样过世的人。(年少夭折或病痛折磨的死亡当然不一样,它和我们的主题相距甚远。)

显然,可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和孩子讨论死亡,内容是死亡仅有的几个“人所共知”的特点。简言之,可以说:“死亡是一种分离,当然它是痛苦的,但如果我们铭记所爱之人,将他们留存心底,他们就不会完全死去,如果死后在天有灵,它也将伴随我们一生”。当然,有宗教信仰的人讲这些话很容易。不管怎样,说的时候不用太关注细节:孩子对细节没有多大兴趣。我记得一个6岁的小女孩悲伤地看着她的小猫说:“她多好啊,一想到她将来会死就好伤心啊……”然后她叹了口气又继续开始玩了。

如果孩子问题特别直白该如何回答呢?例如“妈妈/爸爸你会死吗?”或者“你什么时候会死?”或者“我什么时候会死?”等等。但其实这些问题没什么特别之处。我说了这么多之后,找到妥帖的回答并不难。真正的问题是错误的回答。很明显,它们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并且不幸的是后果比看上去要严重许多。自己对死亡的理念有问题的父母,或者无法直面孩子提出的所有严肃问题(比如性的问题)的父母会做出错误的回答。最佳的解决方案需要父母自己能获得足够的成长并由此带来平和、自信的行为举止。

不管怎样,最错误的方式就是逃避问题或给予不切实际的回答。孩子会在内心世界默默拒绝这些天马行空的答案。

话题3:关于战争与暴力

背景:战争,恐怖事件,灾难……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电视和网络上充斥着这么多血腥恐怖的镜头和画面。比如,前一阵巴黎恐怖袭击的新闻也成为热议焦点。我们难以忘记孩子们那一双双恐惧的眼睛。

搜狐母婴:此类场景是否应该避免让孩子看到?如果看到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马龙:

你提到了“孩子眼中的恐惧”,它显然证明了孩子不该看到类似的画面。但是,这种恐惧出现在几岁孩子的眼中呢?对,年龄才是重点。

总体上讲,幼儿不太可能理解任何真正的暴力。我记得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得知希特勒和大屠杀的事情后,被人问起时说希特勒只是个“有点坏的小男孩”。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孩子对暴力一无所知,所以我才强调他们不懂的是“真正的暴力”。孩童世界充满了各种暴力幻想,小孩子的游戏中暴力的痕迹也一览无遗。但那只是些幻想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现实。

事实上,如果孩子看到真正的暴力,他们会非常受打击。由于幼儿不知道哪些属于内在世界的幻想、情绪、感受,哪些又属于现实世界,真正的暴力画面(例如纪录片电影等)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混乱。他们不止会吓坏,甚至会因自己的幻想感到内疚,就好像幻想和看到的现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一样。因此,我再次强调,小孩子不能看到暴力的“画面”。

搜狐母婴:您刚才提到对特别小的孩子不能看到暴力画面,那么大一些的孩子呢,难道我们就要将事实真相从他们眼中隔离和屏蔽吗?

马龙:

对于年长的孩子,则要告知他们暴力相关的一切。就算是这样,最好不要用影像而是用语言文字来传递。因为不管怎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本质特色,已经让它成为对现实的一种解读了。影像过于直接,冲击力也过大。另外一个重点在于:正确理解和消化影像需要一个稳定而成熟的人格,否则自然会造成创伤。成年人也一样,不过成年人能区分屏幕中的影像和现实看到的事实,因此一般来说只有现实情景才会对他们造成创伤。但是,对于10岁以下的小孩子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搜狐母婴:在告知孩子现实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马龙:

当然,最终我们不仅要告知孩子,还需要去引领他们面对悲伤的现实。因此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思考和讨论,引领一个个年轻的灵魂自发得出一个有意义、有良知的结论。它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因为孩子们总是天生、自发的具有正义感。当然,他们也会认为复仇是一个自然的反应,这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去形成一个更加成熟的观点。

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传递呢?简单真诚的语言就好。请避免涉及人所共知的禁忌:比如一些有虐待倾向的话题;还有任何涉及杀戮的方法、技巧或是强奸的细节等等话题。


如果您无法识别验证码,请点图片更换
联系电话:13862085538    QQ:250616532    250616532@qq.com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