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4-10 09:04:37 点击量:605 信息来源:原创
故事一:蹦着去刷牙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一天晚上,儿子特别兴奋,到了9点还蹦个不停,虽然妈妈已经为他挤好了牙膏,备好了毛巾,可他仍在大床上跳个不停。妈妈不住地提醒他该睡了,否则第二天起不来,上学有可能迟到。可儿子依然故我,旁若无人,于是,妈妈的情绪“多云转阴”……
我在书房静静地倾听着这一切的发生,感到快“打雷”时,便来到他们中间。我看看妻子一手端着牙缸,一手拿着牙刷,正皱着眉头准备采取措施。于是,我冲着在床上蹦个不停的儿子说:“宝贝儿,能不能帮爸爸一个忙?”“什么忙?”儿子并不看我,依然蹦着。“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个蹦着刷牙?”
儿子看了我一眼,便几下蹦到床下,再像袋鼠一样蹦到卫生间……后来他感到边蹦边刷牙很不舒服,就不再蹦了——这是他自己通过经验得出的结论,换言之,是他的自我选择,而不是被父母强加的。
故事二:帮爸爸一个忙
一次,一家三口到外地旅游,到了宾馆,妻子想让我和儿子陪她到街对面买些东西,可当时我正在等一个客人,走不开,于是妻子想带儿子下楼。可儿子刚打开电视,也不想离开房间。妻子生气地说:“怎么就光累我一个人呐?咱们什么都没带,我下楼买点东西,拿不了怎么办?”
儿子仍然无动于衷,显然,电视节目更加吸引他。于是我对他说:“儿子,能不能帮爸爸一个忙?”儿子转向我,“什么?”
“妈妈是个女人,我们男人有责任保护他,可爸爸现在有事走不开,只能请你帮忙了。”儿子点点头,飞快地穿上鞋,随妈妈下楼……
总结
邀请孩子协助大人,比要求他必须做某事效果好得多。因为孩子与成人一样,希望自己被需要,成为一个对别人(特别是对大人)有用的人。
而邀请的方式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人在被尊重时,一般都会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让他刷牙、睡觉,和当保镖。因此,在尊重的前提下,父母将自己的希望向孩子表达出来,孩子就会产生动力,提升责任感——无论是家务事或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