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心语工作室

地点:苏州市南门东大街18号

电话:13862085538

关于社交障碍的一些分析

发布日期:2017-05-05 15:05:18  点击量:664   信息来源:原创

社交障碍,应该算是我在百度上回答得最多的最多的问题。原因所在,我也曾在百度上回应过很多人的提问。事实上,社交障碍,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取决于自我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与他人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从我们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了与他人的比较。成绩,表现,家庭,衣着……总而言之,对很多人来说,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就会发现自我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我通常用层次这个词来标称很多人的行为。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需要在一个社会环境里给自己一个定位,否则的话,人们很容易失去自我。

失去自我,往往是一件麻烦的,或者可以说是严重的事情。人们在这样的状态里,不知道追求是什么,更不知道要着手去做什么。对于他们而言,每天的存在,除了吃喝拉撒,基本很少体会到他们所希望体会到的充实的快乐。而快乐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一种虚无却又希望体验的感觉。快乐,是一个概念。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我们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是比较之后得来的。一个容易微笑的人,我们说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因为笑,被我们看成是快乐体验的外在表现。但是,快乐却不是笑的原因,因为还有很多笑本身并不是快乐的表现。那么,快乐与社交障碍,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在与他人对比的过程中,如何来体验快乐,并推进我们的社交呢?为什么我们需要在社交当中进行对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谈到的问题。

一件事情,如果,本身并不能让我们体验到快乐,那么,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会去从事这样的事情。举一个例子,吃辣椒。辣椒,对于南方人来说, 是一种刺激性很强的食物。对于调味有很大的效用。因此,南方人喜欢这样的味道,对于他们来说,辣,本身就是一种饮食习惯上的快乐体验,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就是快乐的一种形式。但是,把辣椒放在北方人面前,对于他们来说,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他们避免去尝试,或者,尝试之后就立马决定以后不再尝试了。因此,这样的事情,本身具有强化的性质。从行为主义方面来说,一个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的增加,以至于行为在其后发生的几率更大,那么,这就是正强化。而如果一个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的减少,或者说避免了刺激的减少,以至于这一行为之后增加了,那么,这就是一个负强化。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件事情,让我们体验到我们所希望体验到的感受,那么,这就是一个正强化的行为。正如我第一句话所说的,一件事情,只有在让我们体验到快乐的前提下,我们才会去从事。

但是,对于很多社交障碍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并不能在社交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更多的,他们在感觉到自卑的同时,体验到了深深的焦虑。我们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或者是表表现的时候,都会存在焦虑。或者,在我们进行一些事件的时候也会体验到焦虑,比如:面试,车试等情况下。但是,社交障碍的人,比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这样的焦虑情绪。在以往的生存过程中,他们也曾体验到了类似的感受。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会以以前的感受为一个标准,进行了内化的引导。当面对相似同的环境或者是事件的时候,他们往往更容易回忆起以前的负性体验,以至于他们会做出二个决定:要么逃避,要么回避。逃避,回避,是行为主义上的二个专业用词。逃避是指的面对事件的时候所作的反应,而回避则更多指的是预期结果而作的反应。因此,一件事情,发生时,个人选择了沉默,或者是远离这一环境时,我们称为逃避。但是,一件事情或者将要发生时,个人选择了沉默或者是远离这一环境时,我们称为回避。这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二个行为方式。原因在于:自我不愿意去体验那样的感觉。因此,社交障碍者 ,除了担心自己的表现之外(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表现良好,可是当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从而加剧他们对自我的消极看法,以至于自己认为不表现就是最好的表现),也担心这样的情景下对自我所造成的强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逃避,回避得更多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用积极的方式去选择面对。其实,关于这一点,有相当多的理论可以进行解释,任何理论,都会从自我的理解点出发进行解释。但是,无论如何,社交障碍被归类为焦虑障碍中,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话,一方面,来自于对事件的期待性看法,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行为的强化,再一方面,则来自于自我性格,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人的思维模式。而最后, 一切影响下的结果,就是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体现之一就是:不快乐的事情,不去做。

现在我们来谈第二个问题。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去学会体验不同的感觉,从而推进我们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一种社会行为。一个人, 如果不具备与他们互动的能力,那么,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或者也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生存环境并不是人类社会性的,那么,他也很难成为一个社会人。从印度的狼孩故事,再到中国曾出现过的猴孩,当他们被迫接受的是另一种社会系统的引导情况下,他们并不能在人类社会中学会社交行为。因此,行为,是一个习得的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我们并不能忽略个体的特异性。谈到个体的特异性,我们一般指的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差异,同时还有心理方面的差异。二者互有影响,互有决定作用。当然,这会涉及到神经精神病学中的很多理论,因此,本次不会讨论。我们来假设三个人:A,活泼,外向,开朗型。B:抑郁,内向,沉默型。C:介于AB的中间型。当他们三个人成为好朋友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朋友组合。因为三者都会受到彼此的影响。对于一个B型的人来说,思想更容易倾向于本质性,很多人认为抑郁的人总是说一些极端的话。但是,事实上,B型的人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一个A型的人,则往往会因为乐观的看法而将事实乐观化,从而忽略了相当一部分事实。而C型的人,则时而乐观,时而抑郁,因此,他是我们的朋友当中最平凡的一员。那么,当ABC成为朋友时。他们会进对相互的对比。A更会认为BC是容易悲伤的类型,而他往往不能体B的想法和C的某些想法,因为以他的标准来衡量BC,他走向了一个乐观的极端。A容易交到朋友,但是,深厚的友谊往往并不能进行得很好。因为对于A来说,失去一个朋友,并没有影响,他能在失去一个之后,马上投入另一份感情。在与另二个人的对比之下,A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洒脱的人,他会有更多的能力让自己在平凡的事件上体会到快乐的感觉,所以,除非极端的事情,否则,他除了偶尔的孤单感之外,不会有更多的消极体验。而对于B来说,情况则正好相反。在与AC的交往过程中,他会深深地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痛苦。虽然他想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并不能因为有友谊的存在而体验到更多快乐的感觉。或者,他更容易从一件平常事件里,体验到消极的感受。譬如:朋友的生日聚会,本来是快乐的事情。但是,B很容易会想到:我的生日聚会从来就不是这样,我真是羡慕他们,他们真受人欢迎,可我看起来与这里格格不入,他们笑他们的,可是,我好象被他们孤立了,我是一个不被大家喜欢的人。又或者在恋爱的过程中,B也容易会想到:一段感情,并不能确定自己以后是不是要和他继续相守下去,即使爱上了,以后也会有失去的风险,这样的投入真是痛苦异常,如果我做得不好,他肯定会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他爱的人,如果我表现得太依赖于他或者是太爱于他,又会让他有压力……。总而言之,B是那种很希望去珍惜,但又很担心因此失去而受伤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精神容易紧紧地。在与A的交互过程中,要么会从A这里学到一些新的社交技能,从而改变他的心态;要么,会在这样的过程中,看到了自身越来越多的问题,以及和他人的越来越大的差距。因此,B类和A类的人,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是极少数的人。而C类型人,往往是人群中的大群体。他们能够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让我们体会到开心,也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也有悲伤。因此,他们在我们的眼里,是一个平常人,正因为平常,所以,才会赢得我们更多的投入。而AB,则会花耗我们相当多的精力。在与A的交互过程中,我们容易感觉到我们的社交能力实在不能与他相提交论,容易让我们在他们面前相形见拙;而在B类人面前,我们又容易不知所措,而又容易受他们的情绪的影响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我相信大家身边,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因此,社交,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同时,还因对方的情况而影响着我们的表现。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处于抑郁状态下的人面前喜喜哈哈,更不容易在一个开朗的人面前表现得有泪欲出。因为我们知道,在二类人的标准体系下,要想表现得更符合对方一些。我们时时在修正自我的行为以期与他人保持一致。这是一种自然演化下的反应。因此,社交过程,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很多社交障碍者,容易在比较于他人之后,看到自我的不足,却不会看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过,换句话来说,社交障碍者,往往把自己的社交问题看成了最大的问题,以至于他们循环于这样的自卑境地中。同时,他们还忽略了,社交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不需要提前预演什么。我们时常说:顺其自然。其实,也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随机应变。而如果一个人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那么,他们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了。实验证明,在谈论的过程中,一个社交障碍者,并不比一个非社交障碍者表现差了什么。但是,在日常的比较中,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比起自己的理想标准差得太远,自认为是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标准不会来源于自我。试想:如果世界上只有二个人,一个是你,另一个是一个陌生人。你们二个人谈论话题,你如何来确定自己是否是表现良好呢?所以事实上,你是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来确定自己是不是和自己所希望的标准符合了。

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是不是具有社交障碍。唯一能确定的,是你在生长的过程中,比较于你身边所出现过的人的表现。从他们的表现中,对比于自己的表现,让你觉得自己的表现还差得太远,最后得出了:我的能力不如他。这样的判断结果,容易泛化于相同情景下的表现。因此,因为思维的指导,我们更加加剧了社交问题。换句话来说,我们让我们自己步入了社交障碍中。

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对比于他人,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距离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对比呢?对比,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既然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那么,就会让我们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下。因为对比的过程也会产生反作用,最终产生社交障碍。每一个人,其实,都想突现自我的优越感,同时,也可以换成另一个大家比较耳熟的词:自我实现。我们时常会学到:人,是社会型动物。而处于人类社会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我们不能避免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而且,对于人类来说,社交,主要靠的是语言表现。因此,社交问题,也最后反映在语言的应用能力上。

我们说了一句话,就会从这样句话对别人的影响来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又来源于在社交学习过程中的对比。如果,一句话,你曾听到别人在某一场合中用过,而这句话的效用又非常高。那么,之后你会在相类似的情景下说出相似的话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因为你原本并不知道这样的话说出来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以至于你的大脑里从未想过要这样说。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你学会了应用它。那么,你说出了这样的话,也期待着同样的话是否会出现相同的效果。但是,一句话,A说出来与B说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还存在到个人的语言描述能力,修饰能力。比如:同一个笑话。一个更容易加上夸张表情,顿挫语调的人,比一个只会念出来的人所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效能差别,往往就体现在这一些方面,同时,还有肢体方面的附属语言。因此,我们虽然学会了说一句话,也期待同样的话会产生类似于前人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本身并不具备其他方面的优势,那么,我们就不能取得类似的效果,以至于我们会有一种怀疑感。这种怀疑感,虽然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但是,同时,也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从而更加丰富地去观察别人的表现,进而修善自己的表现能力。这好比:师父是别人,而你是学徒。学徒刚开始的时候,只知道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但是,却没有更仔细地想:要怎么样做得更好。因此,只有在不停地积累过程中,社交行为,才能不停得到完善。而在这一完善过程中,我们也会学了去发展自我的个性化社交特色。这就是社交过程中的个人魅力。而这一魅力,并不是轻易能养就的。

在这里,我倒想起了中学时的一位同学。他很长于讲笑话,同一个笑话,他讲出来的效果和别人讲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平凡的笑话,能够在他丰富的表现能力下使得周人大笑。但是,如果换成我去讲的话,就成了报道类的,平淡无味。因此,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特色,那么,就去发扬什么样的特色,这就是个人魅力的养成。而据我所知,现在的他,已经到了报社,专用风趣的语言讽刺某些社会行为。

因此,对比过程,不但具有消极作用,也会有积极作用。也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因为我们在对比的过程中分化成了不同类型的表现风格的人。但是,如果,在这一分化过程中,我们更注重了消极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使得我们难以从社交障碍中自救。在我接手的咨询中,不难发现,很多人,原本也是开朗外观的,但是,因为某些事情的打击(比如父母对他们说,整天疯疯的,不能安静一些吗?比如某些权威人物对他们说,你以为你说得多就好吗?别让他人觉得你没有深度。等等)。不过,我也不可能在咨询的时候对他们说:请做你自己。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之前我提到过了自我的重要性。但是,在社交障碍者当中,自我性,基本上并不明显。或者说,曾有的自我性,已经被某些人,某些事情而挫伤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社会人出发,他们不能承担处于社交障碍所带来的极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从个人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样去做。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好象走到大雾的山谷里,想找到出口,却又觉得到处是出口,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因此,对于社交障碍者来说,要想改变自己这样的状态,是需要一个过程中的。同时,当一个人已经步入社交问题当中很长时间之后,不要觉得自己可以挽救自己。因为除非是顿悟能力很强的人,或者说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强的人,否则的话,这样的结果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不过,无论如何,社交障碍,虽然普遍存在,但也提示我们,这一问题既然有普遍性,那么,就会是一个并不严重的问题。因为只有特异性的问题,才会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不要认为自己陷入这样的状态就再也没有救了。请相信,每一种状态,只是持续过程。那么,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来中断这一过程。而关于社交障碍的治疗办法,其实效果非常好。请不要认为自己不能接受另一种成长,因为,生命,是持续的过程。你时时可以改变它,让你做到你所希望做到的那样的你


如果您无法识别验证码,请点图片更换
联系电话:13862085538    QQ:250616532    250616532@qq.com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