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5-05 14:05:07 点击量:510 信息来源:原创
口述人:Wendy
性别: 女
职业: 某外资银行理财顾问
前几天,分行的总经理叫我去他的办公室。
在此之前,我正谈笑风生地和同事们交流在网上买房、抢车的经验。
我放下内线电话,整整衣裙,走到经理的办公室前。
推开门的刹那,我还以为他会像过去半年中每一次和我的单独谈话一样,表扬我的业绩,然后布置下一步任务。
谁知,我错了。
经理开门见山地对我说,由于经济危机,已经波及到银行的业务。银行从节约开支的角度出发,不得不开始考虑适当裁员。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经理停顿片刻,终于说出口:银行准备先从试用期的员工中开始裁员,由于你的试用期还没过……
我叹了口气:经理,我明白您的意思,可是,我什么时候正式离职?
他说:再过五天。
我走出经理的办公室,我将要离开银行的消息,也随之传播开。
将近半年了,周围的同事和我已经相熟,接下来的几天,时不时有人关心地问我:“接下来你怎么办?”当然,也有不少和我资历差不多的新人,我看得出她们的忧心忡忡。
五天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收拾完东西,捧着大纸箱站在电梯前,等指示灯停留在我所在的楼层。
有同事想送我下楼,被我拒绝了。站在电梯里,人依旧挤得满满当当,我不想抬起头。在这个高档写字楼里,捧着大纸箱的人,谁都知道是什么身份。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被裁员。”我心里想,“就算裁,也不应该是我……”
两年前,我也是这么灰心。
那时,我刚离婚,夜不能寐。我告诉自己,不能重复这样的日子,必须换个环境。于是,我辞了工作,离开了服务六年的那家中资银行,从家乡来到北京。
我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大型电器商场的销售。
这份工作,对此前一直坐柜台的我来说,是个空白。为了尽快上手,我每天回家都要阅读大量各种电器的数据,熟悉它们的优缺点,还有大量的销售心理学书籍。
我一直记得父亲从小就告诉我的话:“笨不会死,懒才会。”更何况,我一点都不笨。
很快,我对业务的熟悉,使我的销售工作越来越顺当。领导对我十分赏识,我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但我并不满足,我心里很清楚,这个销售工作,只是个跳板。我的目标,是那些高档写字楼。
没多久,我又打开了招聘网站。
几家公司陆续打电话通知我去面试,我对比了它们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最终选定了一家国有银行的保险部。
我向这家大型电器商场提出辞职时,领导们都极力挽留我。其实,我非常欣慰,因为这至少体现出我的重要性,总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吧。
在那家国有银行干了一年后,今年7月,我向这家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外资银行投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他们的offer,试用期半年。
在这儿,我的工作是理财顾问,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财知识,为那些有着一定财产的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方面的服务。
这半年来,虽然股市一直走熊,但凭着我在银行工作多年的扎实知识储备,以及长期的销售经验,我的客户量还是稳步上升。不要说那些和我资历差不多的新人,就连很多老员工,也都不如我。
除此之外,更让我觉得有“奔头”的,是这家外资银行良好的人员晋升机制。
曾有一个老员工告诉我,我所工作的这个分行的经理,因为业绩优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连升了七级,才有了今天的位置。
就职的第一天,男朋友辛接我下班。我对着门口的招牌,对着身边的辛,对自己说,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
可是现在,一切仿佛都变了。
回到我和辛在北五环外租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好。原本,为了尽快买上房子,我和辛的日子过得很节省。因为这附近的房子便宜,我们宁愿每天在路上多花一个小时。
更让我恐慌的是,辛的工作也并不稳定。他在一家外企的技术部门工作。这小半年来,他的公司已经以各种名义,陆陆续续地裁了几十人。
虽然辛有着一定的级别和资历,可在这样的经济危机下,谁知道呢?
前一阵,眼看着北京原本高耸的房价,似乎有了些松动的迹象,我和辛还常常打起小算盘,琢磨着等房价能降到我们的心理价位,就可以出手了。
现在想来,那是段多么温暖的回忆啊。可现在呢?别说买房了,再这么下去,恐怕连房都租不起了。
我像一个攀岩的人,眼望着目标渐渐接近,却一脚踏空,跌入比起点还低的深渊。
现在,我真的开始恐慌,在这样的压力下,失去工作的我,生活和感情,又能一如既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