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心语工作室

地点:苏州市南门东大街18号

电话:13862085538

学习好并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但很多家长还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

发布日期:2025-04-07 19:04:27  点击量:43   信息来源:网络转载

高闰青,教授,教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教师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讲师团学前分团团长,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向还仅仅停留在怎么能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儿,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高闰青:现在不少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向还仅仅停留在怎么能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儿,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学习好并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好多家长还是太注重怎么提升孩子的成绩,怎么让孩子听话。一些培训机构正是抓住家长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方面加大家长的焦虑,另一方面又打着提升孩子专注力、记忆力的幌子来延伸学科教育。

家庭教育到底要做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有规定的,如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文化素养提升和劳动技能培养等。

但很多家长最关心的还是怎么让孩子好好写作业、怎么让孩子好好看书、怎么让孩子不偏科等这类关于学习的问题,并没有关注到其他方面。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在呼吁加强家庭教育,就是因为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太好,方向也不对,容易产生严重后果。

孩子是最好的读心器,能读出家长心里面最隐秘的感情

记者:以您的经验,您认为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高闰青: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的适应性,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孩子的情商,因为它影响孩子的一生。

社会情感从哪里来?首先,孩子在家里面得有这种情感适应,如果家里面的情感都处理不好,那孩子又怎么去处理社会上的情感呢?父母和孩子的交往,父母之间的交往,父母和邻居的交往,父母和同事的交往,都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方式。

很多家长跟孩子说话、交往的时候很注意,但跟配偶沟通的时候很随意,没想过自己不好的沟通方式,孩子看到了会怎么样;或者想着孩子小,看到了,也不懂。

其实不是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就像给你家安了一个24小时开机、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时刻监视着家长。孩子是最好的读心器,能读出家长心里面最隐秘的感情。

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小得多,专注力更容易集中于家庭环境,因此他的感知比成年人更敏锐。

我曾看到一个小视频:夫妻俩商量为了某些利益办理假离婚,孩子躺在沙发上一边玩手机,一边冷冷地、平静地说了句:“我觉得你俩还不如真离婚。”

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心痛,孩子都能看出来他俩已经不适合在一起过,他俩还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

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焦虑,但害怕影响孩子,就在孩子面前极力掩饰,其实根本没有用。

比如,家长看到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就很生气;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上辅导班,就急着给自己的孩子也报辅导班。家长们急于求成的样子,在孩子那里是根本遮掩不住的。

记者:针对家长们的焦虑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高闰青:第一,不要替孩子规划未来。因为家长替孩子规划的未来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也不一定是孩子将来要选择的。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当成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去规划,那么当孩子没有按照家长规划的路径走的时候,家长就会焦虑。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上某所学校孩子不想上,家长想让孩子选某个专业孩子不想选,家长就会烦、焦虑。其实没有必要,孩子有他的路要走,做家长的,只要陪着他一起走就好。

第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心里面就拿自己家的孩子去跟人家比较,这也是家长焦虑的原因。还有的家长把自己的面子跟孩子的成绩绑在一起,觉得孩子学习不好自己就很没面子,这样也容易焦虑。

第三,不要把自己在职场上或情感中产生的焦虑带回家。有的家长因工作或者情感出了问题而产生焦虑,回到家又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比如,家长在某些方面不顺,回到家就长篇大论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做到自己当初没有做到的事情。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跟家长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理解家长的言行,而家长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难沟通了。实际上,这是家长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

很多孩子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在学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因此,开展家庭教育越早越好

记者:您认为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呢,尤其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高闰青: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放一个关于狼要吃羊的视频。视频中,妈妈会把“狼吃羊”连起来说,但小孩不会这样连,他会说狼不吃羊。妈妈问小孩:“为什么狼不吃羊?”小孩说狼要吃青草。妈妈说不对,狼就是要吃羊。孩子坚持说狼要吃青草,不吃羊。

妈妈再问为什么,孩子就说:“因为羊太疼了,而且它那么乖,不应该被吃。”

你说孩子错了吗?没有呀,因为孩子很善良。

再深入分析,孩子说羊疼,是他站在羊的角度,认为不应该被吃掉,因为它会很疼。孩子还说羊很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是他从自己的角度讲的。

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乖,孩子乖了家长会奖励他,孩子不乖了家长会惩罚他。那现在羊这么乖,狼为什么还要吃它呢?孩子把自己代入到了这个情境中。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没有把自己代入孩子的世界,跟孩子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有时候根本就无法沟通。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总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总是顶嘴。其实,孩子之所以不听话,就是因为小时候太听话了,家长把他的一切包揽了,也控制了他的一切。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和家长争夺自主权,这时家长如果还想像以前一样掌控孩子,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很多孩子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在学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因此,开展家庭教育越早越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纪录片,跟踪了10多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些孩子7岁的时候,观察者问他们长大后想做什么,让他们想象自己以后生活的样子,然后每隔7年采访他们一次。这些孩子40岁以后,观察者发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基本上还是10多岁时的样子。

从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出来的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状态跟他在原生家庭里的状态差不多。这其实就反映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说,孩子青春期的问题,应该追溯到孩子小时候,亲子沟通,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越早越好。

记者:家长应如何避免过度干预,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高闰青:家长要明白三点:第一,成熟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自己的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也各不相同。第三,男孩和女孩之间也存在差异。

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比不干预更糟糕。比如,一棵小树苗,如果不受干扰,享受自然界的阳光和雨露,也能长大。至于它能长成什么样,与它的基础有关。但如果有人随意修剪,那它可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死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是这样,生理和心理必须发育、发展到一定程度,认知能力才能相应提升。家长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同时要了解孩子处在哪个阶段。

比如学游泳,家长如果让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去学,孩子感到害怕,很难学会,但等他到小学中年级的时候,家长让他去学,他很快就能学会。

因此,我建议家长多学习,多提升自己,适当学一些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按这种规律来引导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TAGS: 一个 学习

如果您无法识别验证码,请点图片更换
联系电话:13862085538    QQ:250616532    250616532@qq.com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